南宁云—(记者陆海清通讯员何胜斯乐)2020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A级;新开发的免缝合人工血管置换技术走在国家心脏外科技术领域前沿;建成各级重点专科、学科20余个;成立门诊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一站式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
这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正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砥砺奋进、实干笃行的成果。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方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忠诚和坚定诠释着大医精诚的职业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医院供图)
“医”心为民全力守护群众安康
秉承着“呵护健康全心服务、守护生命高于一切”的院训,市一医院时刻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首位,以医者初心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2021年,医院门急诊量86.72万人次,体检量12.78万人次,手术操作量8.92万台次。
市一医院的远程医疗诊断中心实行24小时运行机制,当下级医疗机构将患者的心电或影像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心,专家就会及时做出诊断,提供“点对点”的远程服务、完善的心电危急值管理等。目前与该院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合作的单位有31家、远程影像诊断合作的单位有23家,累计开展远程诊断近50万例次。通过远程心电诊断危急值管理,及时发现危急值病人近4000余例,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市一医院将适老服务、医养结合、延续护理等深度融合,建成运营青秀区、良庆区2个医养结合项目,为辖区及周边乡镇群众提供中老年人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和照料的全周期无缝衔接服务,累计服务群众9000多人次;投入45万元改善老年人就医友善环境、无障碍化就医通道建设;设置志愿服务台,长期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陪伴就医等服务;开设老年人候诊专区,给予70岁以上老年人优惠诊查费20%,累计为13万余人次减免费用31余万元。2021年,该院顺利通过老年友善医院建设验收。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目前市一医院有护理人员1437人,近年来,医院依托“自治区临床护理重点建设专科”项目积极推进护理学科建设,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设立护理临床技术指导中心、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打造精品护理科室等,使护理向“以病人需求为服务导向”稳步迈进。该院的首个精品护理科室——创面修复科,现为广西唯一获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创面修复科教学基地,累计服务慢性创面患者46000余人次。

“手牵手”促康复。(医院供图)
2019年起,市一医院率先在区内探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及“互联网+护理服务”,以专科护士、护理专家、居家医疗团队为主导,累计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居家护理服务3000余人次,提供线上和电话健康咨询23000余人次,满意度均为100%。
为了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市一医院吸纳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此外,还成立了2个体检中心,为市民群众提供体检服务,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累计服务近46万人次。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开展下乡义诊活动。图为医务人员为群众做检查。(医院供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当下,市一医院通过建立集团内网格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发热门诊建设,做好疾病排查,强化院感培训,严格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并多次组织参加市内紧急核酸检测和吴圩机场专项核酸检测,累计派出人员达6000余人次,采样200余万人次。同时全力支援区内外各地疫情防控,先后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上海、海南等地抗疫。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核酸采样点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医院供图)
今年7月,2020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公布,市一医院在全国1277家三级综合医院中位列197名,考核等级为A级,满意度评价达到满分。
多措并举医疗集团稳步发展
2019年9月17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揭牌成立。目前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共23家,形成了以市一医院牵头的“1+5+N”(中心医院+5家二级医院+多家基层卫生及养老机构)的城市医疗集团一体化运营格局和“三二一”运营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南宁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如何才能加强成员单位的同质化管理,推进医疗集团医疗业务发展?为此,市一医院医疗集团创新成立十个管理中心,依托各管理中心对成员单位进行垂直管理,以落实各成员单位功能定位为前提,积极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各成员单位从“竞争型”向“整合型”转变。
把中心医院专家诊室开到社区及乡镇,安排专家团队轮流驻点坐诊排班,推进成员单位内科、外科、儿科一体化管理工作,帮助成员单位新开设中医康复科及儿科病区、耳鼻喉门诊、眼科门诊、发热门诊、手术室等21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计140余项,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合作40多万例次、远程影像诊断5万多例次..随着医疗集团内的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延伸,阻碍成员单位发展的短板被逐渐补齐,助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提档升级。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康”一体化发展打通了骨科功能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医院供图)
不仅如此,市一医院还优化调配集团区域医疗资源,搭建医疗救治互联互通平台,实现群众“15分钟就医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检查在基层、诊断在三甲”则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创新成立医联体转运中心,开通直通车负责运送病情平稳的双向转诊患者、标本及药品耗材等。2021年,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近4000人次,通过医联体转运中心直通车转运患者近500人次。
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医疗同质化的重要环节。市一医院“输血变造血”融合并举,不仅派驻管理专家、临床专家精准帮扶,还将三塘镇、五塘镇、刘圩镇、伶俐镇卫生院列为对口支援点,先后派出169人次进行帮扶,举办学术讲座176次,业务培训2504人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查房等活动,不断增强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逐渐培养了一支有实力、有担当的人才队伍。
在市一医院这个“大家长”的大力帮扶下,成员单位业务功能不断拓展,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医疗服务逐步规范,业务指标显著提升,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水平“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2021年,医疗集团“三塘模式”被自治区党委评选为优秀改革案例,成为自治区和南宁市推广的典型案例,先后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条款和基本条款评审。
人才强基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人才为本,筑强院之基。市一医院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截至2021年底,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75人为正高级职称,340人为副高级职称,823人为中级职称;拥有博士(含在读)66人,研究生535人;有经南宁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1人、D类人才59人、E类人才148人。今年6月9日,该院为引进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鞠振宇教授举行国家杰青工作室挂牌仪式,标志着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
创新是进步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医院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市一医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机制,设立科研启动基金,予以立项项目配套科研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研,还成立了医学实验中心,内设药代动力学与精准用药实验室、肿瘤免疫实验室、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室、综合实验室,以便更好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及服务临床。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综合性医学实验室,2017年被评为南宁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医院供图)
重点围绕“心血管、脑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市一医院近5年来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47项,推进医院品牌化建设。其中免缝合人工血管置换术走在国家心脏外科技术领域前沿,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替换术、脑室镜腹腔镜联合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多项技术在区内均处于领先水平,“急危重症诊疗”可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全方位生命支持及快速转运救治,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时率。
目前,市一医院拥有自治区级临床重点学科9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妇幼健康服务重点学科2个、市级质控中心8个、南宁市医学重点学科7个。累计为400余项项目配套科研经费2545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专利252项,获科研成果奖励67项。
通过人才队伍、学科专科建设,该院学科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提高了医院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整体提高。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医疗服务事关民生福祉,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牢记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继续坚持以开源节流、提质增效为抓手,切实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加快助力健康南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