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记者李琴)女性的美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定义,青春活泼的少女惹人怜爱,历经岁月洗礼的女性,让人敬佩。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同时兼具柔美与坚毅,她们不断攀登医学巅峰,她们有个统一的身份——博士。她们与生命相伴,与智慧同行,在行医路上,她们的奋斗历程中充满着向上的力量。
拼搏的动力,源于实力与自信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很感谢过去经历过的每一件事,它们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钟娟博士今年40岁,提到从医以来的种种经历,她笑意盈盈。
2019年,钟娟远赴匈牙利访学,当地医疗系统的人文关怀让她很是感动,她暗暗下决心,要将国外的人文关怀方式带回祖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访学回国后,她主动请缨投身健康扶贫攻坚工作,被任命为南宁市第二批派驻马山县健康扶贫攻坚帮扶医疗队队长和马山县卫生健康局脱贫攻坚指导员。从临床医学博士到扶贫战士,对钟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作为一名有20年党龄的党员,她牢记自己党员的责任,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基层工作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洗漱用水呈黄绿色、因湿气重脚上长满湿疮、疫情封县时只能吃泡面度日……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钟娟与队员们也没有忘记做好自己的工作。回想起那段时光,钟娟感慨颇多:“不管在哪个岗位,我的初心都是护佑人民健康。”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访学,还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做扶贫工作,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岁月未曾在她脸上留下任何印记,却为她增添了一份优雅从容,她也总是笑着说“年龄从来不是影响外貌和形象的唯一因素,不同阶段的女性有不同的美。”
“其实我的工作很平凡,我的初心也很简单,看到病人恢复健康后的笑脸,听到他们对我说出的‘谢谢’,就让我觉得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医学行业,学海无边。决定读博士时,钟娟已经是副高职称,但她深深地明白,医疗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医生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所以她毅然决然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很多人问她,做了这么多年医生,经验如此丰富,为何还要读博士?她说,博士的经历对科研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科研能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据悉,钟娟负责的南宁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壮药材鸭脚木抗流感病毒和抗炎的药效学、药理机制及应用研究》是基于本院之前研发的外感二号合剂,该合剂已有近四十年的临床使用经验和良好的口碑,拥有广大的患者需求量,进一步探究该合剂君药鸭脚木的药效学作用和药理学机制,并开发制备鸭脚木抗流感颗粒,将有助于抗流感药物的研发,更方便临床应用和推广。
努力背后,是始终不渝的热爱

郭亮是麻醉学博士。她是市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已有18个年头。
22年前,郭亮踏入了天津医科大学麻醉专业的大门,从此“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成为了其一生为之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在完成5年麻醉专业本科教育之后,她来到市一医院麻醉科工作。
年少时,郭亮曾以为,完成本科教育之后,可以开启作为麻醉科医生的执业生涯,但是繁重的临床工作和时常需要面对危重患者的情况,让她逐渐觉得无法突破“瓶颈”。迷惘中,她急需冲破困境和开拓视野。于是,2007年下半年,她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考研之路,2008年郭亮获得公费研究生名额,读研期间的怀孕生子、繁重的临床工作和烧脑的科研探索,亦让她苦中作乐。

毕业回到市一工作后,经过四年的临床历练郭亮意识到自己又需要新的学习机会和突破,于是通过广西卫健委和南宁市卫健委选拔,先后前往德国的鲁尔大学附属医院和哥廷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交流学习。在德国的医院里,她深刻体会到当地医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学会了最有意义的词组——TEAM(团队),这成了她往后工作中重要的引路灯。
从德国回来之后,郭亮又开启了考博之路。每当精疲力尽时,总有一股信念在支撑她——那就是“坚持,坚持到底才有出路,才能到达顶峰,才有机会领略‘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如今,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刻苦专研和进取,郭亮经完完全全有自信迎接每一次机遇和挑战,从容地为每一位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而且我现在已经是预备党员了!”谈及奋斗之路,郭亮喜笑颜开,她说自己非常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一句名言: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他很坚强。不断充实的人生之路也让她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她说,希望在面对困难时,自己也能够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迎接每一个挑战。
年少时心底埋下的种子,正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说,很多人从事某项工作都是懵懂的选择,那么覃薇的从医梦则是少年时期就已埋下的种子。
覃薇是市一医院儿科一区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一名在读博士。“女孩子当医生又辛苦,还要放弃很多漂亮的衣服和时间”,常有人问覃薇为何选择当医生,面对这些不理解、不认可,她都是微微一笑,告诉别人,这是上天的安排。

原来,覃薇探索生命奥秘的神奇之旅缘起于高中的一堂生物课。课堂上老师津津有味的讲着孟德尔遗传定律,进一步再从DNA到RNA最后到蛋白质,遗传物质实在太神奇,覃薇在不知不觉中萌生了要去探索的兴趣。“从医是最佳的选择,这份职业是最接近生命的地方。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从新的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健康就交给了儿科医生,且绝大多数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在生命的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儿科医生无疑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我要守护这些新生的生命,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一步一步接近自己最初的梦想,这让覃薇在工作中充满了动力。

从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望18余年的从医路,最让覃薇感到痛苦的便是不是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死亡是常常要面对的事,而正因为见过死亡,她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也更愿意付出千辛万苦来换取患儿和家长的笑脸。
“探索生命的奥秘,才能更好的守护生命,救治患者。”要想成为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疾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因此,覃薇选择了读研读博。她说:“医生是一种需要智慧、技术和毕生热爱生命的崇高事业,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提高,才能完成使命”。
前进每一步,都是对科学世界的进一步了解

和覃薇一样,少年时期就立下志愿成为医生的还有医院创面修复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梁至洁。
2007年秋,梁至洁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进入了天津医科大学。童年时期,当其他同学说出自己今后的梦想职业是老师、警察等的时候,梁至洁便已许下成为医生的心愿,而她也一直为此努力。踏进大学校门,梦想不再是光影。经过5年时间的勤奋学习,梁至洁获得了进入中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临床工作,也第一次在基础研究中见识到了科学世界的精彩。

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梁至洁回到南宁参加工作,立志为家乡百姓的健康做出一份贡献。她很珍惜成为医生的机会,总是满怀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繁重的临床工作和疑难杂症使她的临床经验逐渐丰富,但同时也让她逐渐认识到临床工作不仅需要临床理论和技术,更需要深层次的科研,于是,她进入广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始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索。
2019年,为了接触到更前沿的基础研究,梁至洁只身远赴美国中密歇根大学,在全球为数不多的多糖合成实验室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有幸与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对科学世界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了解到糖化学材料在药物载体、医疗器材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这些技术能够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一个新世界的打开在梁至洁眼前打开,这让她让有了继续科研探索的方向和强劲的动力。
如今,梁至洁已成为市一医院创面修复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她主要从事创面修复、再生医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对褥疮、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同时还从事脂肪干细胞的功能优化及促进组织再生的基础研究,以及在人体软组织缺陷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绩。
少年时期在心中默默许下的心愿已化为现实,她也很庆幸自己仍然像少年时一样有冲劲儿,对工作抱有无限热情,对科学还有无尽的求知欲。
谦虚谨慎,誓做医院发展的基石

2015年,庞晓敏进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近7年时光过去,她始终满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神经病学博士、主治医师、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及康复。现主持一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及市厅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2篇……这样的履历是很多年轻医护人员梦寐以求的。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做医生”。庞晓敏的履历背后是刻苦和热忱。最初选择学医,是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成为医生之后,她越来越感受到这份职业承担的重量。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身影,她就非常庆幸能用已所长,解除患者病痛,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庞晓敏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很多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需要较长时间康复,于是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的庞晓敏选择了攻读博士,做更多科研,以此来保障患者生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路走来,有学习的艰辛,有工作的煎熬,更有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我喜欢钻研问题,我觉得自己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从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到继续深造成为硕士、博士,她付出的努力超乎想象。深夜里、黎明前,灯光下她伏案苦读的身影,是优秀医护不断提升自我的真实写照。
从医7年,庞晓敏越来越明白做医生的责任,也越来越热爱医生这个职业。虽然履历已经很优秀,但庞晓敏和其他4位女博士一样,谦虚且谨慎,她们都甘做推动医院科研进步、推动南宁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将不断扎实自己的医学专业技能,拓宽知识空间,力争成为让患者信任、靠谱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