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綦江区“首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该项技术是重庆市区级三甲医院以及重庆(渝)贵州(黔)边界区县医院首例,也是綦江区人民医院实施“健康扶贫”计划中的一次重大实践。
綦江区人民医院“首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
面对高额费用,贫困患者一度放弃治疗
去年4月,47岁的张梅(化名)因“牙龈出血,全身多处皮肤瘀斑、瘀点”于綦江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过化疗很快达到缓解。“根据当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相关治疗指南,为追求更好的、长期的治疗效果,我们建议患者常规化疗达到缓解后可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她及家人明确拒绝了,并且在化疗3疗程后因自身原因终止了后继治疗”綦江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李云龙回想起前期为患者诊治的情况时说到。
上天没有眷顾张梅,今年1月病情复发,她选择到重庆某大型三甲教学医院进行咨询,结果是应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等治疗,花费不少于30-50万,面对高额的费用,张梅心中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是入不敷出的家庭收入,一方面是巨额的手术费用,不愿拖累家庭的张梅最后选择了放弃治疗。
医院高度重视,成立临床联合治疗小组
回到家中的张梅深受病痛的折磨,整日寝食难安,家人十分着急。最后在家属的劝说下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再次前往綦江区人民医院寻求治疗。
李云龙得知患者的情况后,根据张梅的病情和专科治疗指南要求,在反复征询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后,制定了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目前这一技术在重庆市区级三甲医院以及渝黔边界区县医院从未实施过,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这给李云龙及其团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李云龙告诉记者,自己在新桥医院工作期间实施过多次此类技术,团队成员也到新桥医院、重医附一院进行了相关培训,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性要求较高,考验着实施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重庆市区级医院从未实施过,当然綦江医院未没有做过类似治疗措施,自己心里还是有些担忧。为此,李云龙组织科室同事多次讨论,针对移植前后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预案,并且成立了以血液内科李云龙牵头,多科室(输血科、药剂科、院感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一同协助的临床治疗小组;不仅如此,为增强临床治疗小组人员信心,还邀请了新桥医院血液病中心副主任高蕾教授进行指导,力求保证患者移植成功。
血液内科主任李云龙对患者进行检查
“患者手术期间,我们的心理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是患者的期盼,一方面是对移植风险、特别是不可预知风险的担忧。李主任时常在下班后召集我们‘开小灶’,传授我们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方面的知识,查漏补缺。”血液内科主治医师杨嫄说。
血液内科的护士也在行动,在积极完成繁重护理任务的同时,在生活等方面给予极大关心。“我们科室都知道患者家庭情况,会经常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忧虑和需求,举科室的力量帮助她”血液内科护士长邬超群说。
医护人员与患者合影
今年5月4日,患者再次入院,期间医院对患者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随后与新桥医院合作于5月26日进行干细胞采集及冻存。6月20日患者进入綦江区人民医院层流病房,一周后患者顺利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移植过程相对顺利,出现的发热、感染、出血、疱疹等并发症都迅速得到有效控制,7月25日顺利出仓。
深化健康扶贫政策,綦江区人民医院伸出援手
针对张梅的情况,綦江区人民医院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在享受重大疾病报销后患者应只支付10%,最后需支付6000多元,但6000多元的医疗费用对张梅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医院领导非常关心和重视,经医院研究决定再次减免费用,让患者在綦江医院真正享受到看得起病也看得好病,免除后顾之忧。
在病房中,张梅的丈夫激动说到,“我都没有想到,我的爱人现在能在我面前这样跟我说话。”戴着口罩的张梅则说:“我特别感谢医院关怀,感谢李云龙主任及其团队,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患者与家属深情拥抱
近年来,綦江区人民医院承担了辖区内主要健康扶贫任务。截止4月为止,綦江区建卡贫困户20734人,占区域内总人口的2.16%,此类患者在该院住院常年为23人次左右,占住院病员比例近2%。2018年全年共实施医疗救助1376人次,实施医疗救助1099人次。
綦江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江表示:“我们的扶贫工作绝不会止步于此,在扶贫路上,我们绝不会落下任何一名贫困患者。请大家相信,公立医院姓公、全心为民,我们会不断提高技术及服务能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为每一名包括贫困的患者提供更优的医疗服务,切实履行大病不出区的承诺”。
(文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