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国际国内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趁虚而入”,时有发酵,涉及疫情防控、公共政策、社会事件、医疗健康、自然现象等公众关心关切领域,可谓“套路百出”,令人深恶痛绝。针对网络谣言这一痼疾,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重拳出击,全年共受理网民谣言举报信息3万余条,汇集谣言样本和辟谣数据2.45万条,共发布各类辟谣稿件1.31万篇,推出了12期《打击网络谣言共建清朗家园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月度辟谣榜》、科学流言榜以及“涉防灾减灾辟谣榜”“涉化妆品辟谣榜”“涉高考高招辟谣榜”“涉食品安全辟谣榜”等行业辟谣榜单。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您都了解了吗?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特此盘点解析,为您澄清谬误,传递事实真相。

(2022年度网络谣言部分热词云图)
盘点一:
一些涉疫谣言常常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误导公众。
案例解析:

(图表按照2022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月度辟谣榜及行业辟谣榜发布时间正序排序,下同。)

盘点二:
一些涉及公共政策领域的谣言或凭空杜撰,或假冒官方,传递虚假信息,扰乱正常公共秩序。
案例解析:
2022年,网上曾流传一则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办公室”名义印发的所谓《共同富裕专项补助资金拨付实施方案》,诱导网民加入有关微信群或下载APP,承诺支付不同金额即可参与领取红利活动。事实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办公室”这一机构子虚乌有,《实施方案》亦属造假。又如网传的假新闻“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正式摘牌”,造谣者将2020年疫情之初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改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背景的旧图,讹传为“联防联控小组摘牌”的场景,散布“国家疫控政策重新调整”“联防联控小组解散,意味着疫情结束了”等种种臆测,扰乱疫情防控大局。

盘点三:
案例解析:


盘点四:
一些涉外谣言实系失实报道,通过胡拼乱凑、炒作抹黑等方式刻意“污名化”中国形象。
案例解析:
2022年2月,个别外媒发出“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核电站”的歪曲报道,荒谬至极。乌克兰危机爆发不久,网传“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提前撤离、置同胞于不顾”,实际上当时中国驻乌克兰大使仍在基辅,并通过包机、包车等方式组织中国公民有序撤离。这类失实消息严重损害我国际形象。还有如“中国远洋渔业过度捕捞、破坏海洋生态”的传言一度沸沸扬扬,但真实情况却是中国人吃鱼主要靠养殖而非捕捞。相关谣言严重背离事实。


盘点五:
案例解析:


盘点六:
一些医疗健康类谣言和食品安全类谣言披上伪科学外衣,夸大其词,传递错误认知。
案例解析:
部分谣言披着“科普”的外衣,冠以“养生秘方”“防癌”“致癌”等噱头,在网上反复传播。“量子美容可除皱抗衰”“干细胞化妆品可修复皮肤、抗衰老”等化妆用品类谣言以“黑科技”“医疗科学知识”为包装,骗取不明真相的人消费;涉及食品的“伪科普”则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有时还伴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秋季时值丰收时节,有关“柿子和海鲜一起吃等同砒霜”“柿子空腹吃或与奶制品混吃都会得结石”等谣言就会出现。这些小道消息看似是对身体健康的善意提醒,实为“抛开剂量谈毒性”的夸大其词,混淆公众视听,妨害身体健康。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增强辨别意识,不轻信网络传言;提高法治意识,不传播谣言信息,共同守护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