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网南阳讯】(河南经济报记者张治中通讯员吴正伟)他被群众称为“百姓的贴心人”,他被同事称作“拼命三郎”,他采写的电视新闻多次被央视播发,他就是一个县级电视台的记者——李长君。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02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李长君抱着“干活人到哪里都干活,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的想法,离开干了六年的县委宣传部文字宣传工作,来到了南召县广播电视台,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半路出家,是否会念到“真经”?李长君用“勤奋”两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县台的新闻记者,既得当摄像师也要写文字稿,同时还要剪辑新闻图像。面对这么多压力,他并没有灰心,积极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为了不断充实自己,他先后自学了《新闻学》、《电视摄影与编辑》等十几本业务书籍。半年后熟练掌握了各项采编技术,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支撑下,李长君很快成长为新闻部的业务骨干,参与台里的重大任务报道、主题宣传,积极采写稿件上送上级电台和电视台。
李长君后来重点负责台里的外宣工作,他觉得要搞好广播电视外宣工作,必须要抓好时机,省市台平时领导活动、会议和重要新闻较多,地方新闻,特别是县级台报送新闻较多,上市台、省台新闻联播的稿件必须高人一筹、亮点突出才能被采用。针对此情况,李长君就抓住各种节日、长假,策划采写对上报道,别人都在休息,他却沉入一线采访,坐在办公室撰稿。无论是春节、国庆长假,还是端午、中秋小长假,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为了选准题材,抓好亮点。每、南阳晚报、等报刊,观看中央、省、市台新闻联播,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台里年轻同志多,对上报道经验不足,每遇能够对上的题材,他都热心指导如何采访。回来后,还帮助修改稿子,帮助向上级台传送,大大提高了年轻记者们对上报道的技巧和热情。
2006年春节前,南召县广电局筹资两万余元,为当地皇后乡哑巴沟驻军,架设光纤,安装高清数字电视,李长君和同事冒着严寒三次深入施工一线详细采访,采写了《南召为当地驻军送精神食粮》一稿,为了让这个重大新闻稿件能在上级台及时播出,他在除夕夜放弃与家人吃团圆饭,闭门在制作室,潜心剪辑新闻素材,熬到凌晨二时才把节目制作完成,传走。该节目从大年初一开始,先后在中央一套《新闻三十分》和《新闻联播》、河南电视台《新闻联播》、南阳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道南召县做好双拥工作的先进经验。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上级台采用时,一种成就感在他的心中悠然而生。
南召县是个传统劳务输出大县。2010年春节后,李长君从公安系统一名通讯员口中了解到,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办签证出国打工的农民很多,李长君就联想当时国内打工难的实际,觉得是个很好的新闻素材,于是就和同事迅速深入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与就业办培训中心进行采访,采写出了《南召三万农民工端上“洋饭碗”》一稿,稿子发出后,迅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河南电视台、河南电台、南阳电视台播出,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当地外出务工农民开拓了思路,增加了致富途径。
南召县文化底蕴深厚,灯谜文化已经在这里传承了100多年,可是南召灯谜文化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一直处于“待字闺中人未识”的状态。李长君就和文化局的乔阔一起撰写《南召灯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南召灯谜异彩分呈》、《南召灯谜流光溢彩四十年》等十多篇稿件,、、海外版、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网站刊播,随着对外宣传力度的增强,南召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之乡,被河南省灯谜协会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灯谜艺术之乡。可以说,李长君对打造“南召灯谜之乡”这一亮丽的文化品牌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的汗水并没有白流。在李长君和同事的努力下,南召电视台对上报道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2012年和2013年,南召电视台连续夺取县级台在全市发稿、全省发稿双第一,在河南九频道发稿荣获全省县级台前十名的好成绩。十余年来,李长君经常深入农村、学校、医院、工厂进行采访,将笔头向下,镜头向下,话筒让给老百姓,频频逮着新闻“活鱼”,《南召万名留守儿童入学开课》、《南阳景区男孩儿落水,游客跳水营救》等十几条新闻更是被中央电视台播发,为宣传南召,提升南召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他的成绩突出,多次被市县宣传和广电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好记者。《南召三千农家大使忙出访》、《南召三万农民工端上洋饭碗》等七十多篇新闻作品荣获省市好新闻、论文奖。
牢记职责助弱者
爱他人,助弱者,这已成了李长君的职业习惯,看到不计其数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帮助时,他都会感到很满足。作为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李长君时刻牢记肩负的神圣职责,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对群众的来电、来访始终认真对待,并且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南召是全国著名的一化柞蚕之乡。2012年,南召柞茧喜获丰收,然而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和市场行情的影响,当地蚕农遇到了卖茧难,该县100多万斤蚕茧将成蛾。李长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和同事深入到广大蚕农家中采访,采写出了《百万斤鲜茧滞销南召县蚕农发愁》一稿,迅速在南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及新华社等多家网站刊播。当地政府看到报道后也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协调本地龙头企业制定收购方案,帮助企业协调贷款1800万元,并对龙头企业用于收购柞蚕茧所需资金全部贴息。同时,邀请本地购销大户及东北、山东等地客户座谈,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免收一切费用,县蚕业、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予以全方位服务,开辟绿色销售渠道。一月后,蚕农滞销的100多万斤鲜茧全部售出,解除蚕农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蚕农“卖茧难”,实现丰产丰收,巩固了南召柞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
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有位叫昊言的同学,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今年3月18日,昊言被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打碎了这个追求梦想少年的心,同时也让一个家庭几近崩溃。病情通知单上那句“治疗费用大约100万”更对一个农村的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李长君马上深入昊言的家中进行采访,通过电视媒体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呼吁向昊言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献一份爱心,节目播出后,短短20多天,社会各界就捐款3万多元,为昊言同学的治疗解决了一定的困难。
十几年来,李长君策划参加了“救救小昊言”、“怪病男孩亟待你救助”、“十二岁男孩撑起一个家”、“救助寒门学子”等30多次活动,积极与企业老板或单位领导联系,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18万多元,为身处绝境的孤苦老人、残疾人群、四处流浪的少儿和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无钱报到的贫困学子等弱势群体疾呼呐喊,雪中送炭,为此群众称他为“百姓的贴心人”。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以一颗真诚、善良和细腻的爱心去倾听、去发现,并竭力为之奔走呼号,排忧解难。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中,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度。
积劳成疾亦无怨无悔
今年9月,南召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科里的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王红,在得知自己的血样与一位浙江籍17岁身患白血病的花季少年配型成功后,女医生王红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两次捐献400毫升造血干细胞,使患病少年重获新生。10月17日,李长君得知王红上班后,立即来到王红工作的医院进行采访,准备做一期节目报道她的先进事迹。采访临近结束时,王红看到李长君的脸色不太好,就询问他近来身体情况,当李长君告诉王红近来总感觉上不来气,胸闷,背痛时,王红对李长君说:“你的这种情况可不是好现象,要不今天你也检查检查身体吧!”李长君于是就爽快的答应了。检查结果出来后,负责做心电图的医生李艳告诉李长君的心脏有疑常,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建议他赶快做个心脏造影进一步确诊。得知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后,李长君赶紧到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主治医生张松雨告诉他:“你的两条心血管严重堵塞,可以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多亏你发现的及时。”现在李长君正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记者节前夕,当记者问他:“你那么拼命工作,现在累坏自己身体后不后悔?”他坚定的说:“为工作,没啥后悔的,出院后我还会接着干我的新闻事业。”
(河南经济报南阳新闻)